三、主要措施
(一)從實戰出發,全面布局“633戰略”項目
發揮舉國體制優勢,堅持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謀劃、整體性推進,挖掘“雙奧之城”遺產價值,服務備戰工作大局,扎實推動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。

聚焦國家競技體育“633戰略”。統籌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,優化競技體育、青訓工作和重點項目等規劃,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,以首善標準抓好落實。強化評估問效,完善運動隊訓練評估辦法,從全生命周期建隊、構建生態體系、完善賽事體系等方面進行體檢評估,及時發現并打通政策落地的堵點。
滿負荷布局奧運戰略項目。樹立鮮明目標導向、結果導向,強化干實事、謀實功、求實效。圍繞北京乒乓球、跳水等5個優勢項目和網球、射箭等8個潛優勢項目滿負荷布局奧運奪金點,盯住關鍵環節,細化任務分解,清單化管理,形成體校、學校和社會組織互為支撐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,力爭一到兩個奧運周期取得新突破。
全覆蓋建設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。發揮北京重要賽事場館群和專項體育設施優勢,優化大型體育場館營銷模式,突出青少年人才培養,支撐高水平人才基地建設。賦能體育傳統校發展,在設備器材更新、教練員培養和訓練比賽等方面提供重點保障,補齊校園青訓短板。
(二)從戰略布局,加強全生命周期人才梯隊建設
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計劃,創新評價機制,優化服務保障政策,完善協同育人體系,增強可持續發展新動能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。

探索“雙優”訓練模式。依托首都優質教育資源,培養更多的領軍人才和卓越團隊。聚焦體操、跳水等項目,從幼兒園小學進行啟蒙訓練,全面打造小齡項目集群;聚焦“12歲現象”,突破縱向成長和橫向流動瓶頸,健全U系列梯隊;聚焦廣布局多維度選材,進一步完善早發現早培養早成才的青訓體系。
構建“雙元”培養體系。立足優秀青少年運動員全面發展,強化精英教育,全面開展職業生涯規劃,暢通專業發展與多元選擇渠道。完善體育運動技術學校、職業教育、單招單考、免試入學等升學就業保障機制。深化與國際學校合作辦學,保障運動員完成素質教育,具備參加普通高考基礎和出國留學申請條件。
打造“四優”人才隊伍。加快建設高水平體育人才高地,打造國際一流的戰略人才團隊,提升奧運備戰工作的核心競爭力。完善聯合培養機制,夯實優秀運動員隊伍;完善多元聘用機制,塑造優秀教練員隊伍;完善柔性管理機制,做強優秀裁判員隊伍;完善跨界選用機制,補強優秀管理人員隊伍。
(三)從改革入手,構建全要素融合發展生態體系
堅持守正創新,根據發展階段變化,針對出現的新情況,聚焦重點難點問題,探索“微改革、微創新”,完善要素齊全、科學規范、高效運行的競技體育發展工作機制。
突出賽事引領。把握國際頂級賽事具有廣泛參與度、關注度和高商業價值的特點,以北京雙奧國際賽事名城建設為契機,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體系,優化“一環+四區+N場景”賽事空間布局。升級“百隊杯”等傳統賽事,打造北京青少年公開賽品牌,激發青少年參與競技體育熱情,廣泛培養優秀后備人才。
加強科技助力??。發揮北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優勢,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,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機制。與國際一流運動醫學機構合作,組建高水平復合型團隊,為運動員傷病評估、治療、康復、營養等方面制定個性化方案。推動生命科學、計算機科學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多學科前沿交叉研究,為競技體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。
擴大國際交流。發揮北京國際交流交往的平臺作用,借助體育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獨特優勢,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,培育國際化體育人才,弘揚中華體育精神,推廣優勢體育項目。堅持“請進來、走出去”,加強與國外高水平運動隊交流,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,拓寬國際視野,提高競技水平。
四、工作保障
(一)建立統籌協調工作機制。加強組織領導,建立部市合作共建的統籌協調機制,周期性召開聯席會議。市級、區級層面相關部門橫向加強聯系溝通,形成會商機制。通過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,共同推動新型青訓體系建設工作、研究解決存在問題。
(二)成立工作專班。加大工作推進力度,成立局青少處牽頭,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新型青訓體系建設工作專班,定期對責任單位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導。同時,研究制定各項政策制度,統籌調配各種資源,協調推進各項任務。
(三)強化責任落實。堅持首善標準,建立青訓體系各項指標,強化評估問效。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,進行細致的任務分工,責任到人。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,及時調整完善。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,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。
(四)加大經費投入。積極拓寬經費渠道,引導建立多元化青訓資金籌集機制,優化青訓體系投融資引導政策。各級政府加大對新型青訓體系建設的資金支持,改善新型青訓體系建設的軟硬件條件,調動廣大承接單位、教練員、運動員的積極性,為北京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的動力。